DSC02539.JPG  

 

一、畢業返台,矮人一截

        在今日中國,如果說有人看不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或著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的畢業生,大概十三億中國人都會感覺很奇怪,畢竟這已經是中國前幾個知名高等教育學府培養出來的人才了,對國家民族的貢獻總是能高一點吧?例如北大畢業生賣豬肉,賣的很好,還上了一陣子新聞:一位北大高學歷校友陳生,悄悄進入廣州屠宰售肉行業,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開設了近百家豬肉連鎖店,成為豬肉大王。一個北大畢業生,不僅把豬肉賣出了「北大水準」,也改變了數千年來中國人對這個行業是貴、是賤的認識。

        但是,因為台灣長期對內宣導的「中國黑心產品」印象,使得透過中國教育部港澳臺考試及格入學大陸各高校台灣學生,進入名校修業合格畢業,返台後的大陸文憑,卻被一律當成「中國黑心學位」,受到台灣公務機關及無知社會有意無意間的歧視。雖然馬英九上臺後,開放陸生來台及承認中國學歷政策,加快了腳步,但馬英九至今四年任期「執政過半」後,學歷承認此一兩岸文教交流的重要議題,至今卻沒有如商人階級注目的ECFA經濟議題般,有突破性的發展,也突顯臺灣「只重經濟交流,而不重人才交流」的功利主義兩岸政策傾向。

        因此,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縱是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目前能被臺灣承認的最高學歷,也就止于高中,而且這高中以下學校學歷,還得是經臺灣教育當局認可的大陸各「台商子弟學校」發出的才行。於是乎,北大的臺灣博士田君搭上飛機一落地臺灣,就只剩下以前的臺灣碩士學歷,但田君還不是最窘的北大校友,因為要是另一位北大校友王君是從北大本科辛苦念到北大博士的,那王君飛機落地臺灣後就更慘,臺灣社會只當王君這北大博士是只有臺灣高中畢業,如果他又是學哲學等冷門科系的北大博士,則他可能只能到臺灣的加油站或工廠打工養家謀生,不然只能忍痛離鄉背景,返回大陸任教。

 

二、臺灣教育界既得利益團體的兩手策略

        臺灣的教育界,目前已經是大學數量過度設立,在臺灣少子化下,如不擴大對外招生,一定在2015年後有很多私立大學面臨關閉,造成高校教師失業問題,也因此,臺灣教育界想出了兩種策略:

        一是夜郎主義的向自認為「比較需要教育文憑」的地區或國家招生,開闢生源。例如臺灣外務當局為了落實馬英九「4年內延攬2萬名境外學生來台進修」的「萬馬奔騰計畫」,臺灣與印度已於2010310在臺北簽署「教育合作備忘錄」,雙方達成台、印高等學歷相互承認之協定,盼望2011年學年度臺灣就能增加印度來台留學500名自費研究生,未來並以招收大學生為第二期的目標。菲律賓、越南方面也在推動當中,第一期目標名額也在數百個左右。台當局宣稱:印度大專以上學生目前約有1000萬人,但因「印度大學數量不足並追求國際化」,每年約有50萬學生赴美留學,2009年,印度生在美人數103260人,超過陸生在美人數98235人;如果能吸引部份印度生來台,可帶給臺灣可觀經濟、文化效益,更可與「陸生來台」政策「相得益彰」。

    此所謂「相得益彰」,不過就是儘量對外招生,靠外地生繳的學費養活臺灣私校而已。

        二是儘量與大陸知名高校拉攏關係,先行建立「姐妹校」、「兄弟校」、「交換學生」制度,這樣在島內招生時,就可增加學校吸引島內新生註冊入學的誘因,一些私立學校甚至連內地省級的大學也在拉攏,可見其面臨2015倒閉風潮的危機感。

        但臺灣教育界既得利益團體在「陸生來台、外生來台」上積極進取之際,對「臺灣籍大陸學歷學生」認證上,則抱持消極,甚至暗中抵制的態度,因為擔心北大等各校回來的臺灣人,會搶走他們的工作權,甚至在臺灣校園內傳播社會主義思想。這種「把來台陸生當貴賓,把赴大陸台生當敵人」的不平等、歧視作法,讓人見識到臺灣教育界的功利主義傾向,一切以本身利益為考慮,兩岸人才交流、青年基本權益、基本人權等等,根本不是他們首要關心的事情,

        這種兩手策略,會形成一種怪像,就是「同樣是北大2008年前取得的碩士學位,如果甲君是內地人,並且2011年來台讀博士,臺灣承認甲君的北大碩士學位,而這位甲君有個臺灣好同學乙君,2008年也跟甲君一起在北大念碩士當同學並拿到學位,但2011年在臺灣,同樣的北大文憑,那位台籍乙君卻不被臺灣當局承認文憑有效」。

        這種區別對待法,已明顯的喪失行政公平性,甚至這種台灣行政機關片面決定北大文憑「部分有效、部分無效」的「再審」夜郎作風,對北大等各大陸名校及校友來說,已構成是一種「校格」的羞辱!這對於一群名銜是「教育家」、「教育主管機關」的台灣人士來說,更是個諷刺、並在兩岸教育史上值得痛心的現象!

   

三、小結

撇開民進黨的「一切問題政治化」決策習慣不談,國民黨或臺灣教育界既得利益團體目前這種披著「兩岸人才交流」外衣,而實際上是只想促進自身經濟(招生)利益,或只想解決島內社會失業問題的兩手策略,不僅顯示出對教育百年大業的不尊重,也顯示出對弱勢青年學子合法權益的不重視,這種「教育議題商業化」的資本主義決策傾向,有將兩岸人才交流走向低階目的化、短視化的可能。

    若大陸對台部門及教育部在「讓利」的前提下,對此兩岸教育權不平等問題、臺灣歧視大陸學生與大陸名校心態問題,都任憑台方制定遊戲規則而不聞問,則等於放任臺方養成未來可對大陸提出更多不平等投機性兩岸政策的壞習慣。目前陸生台的種種生活與工作的限制,就是徵兆(即對陸生的「三限」、「六不」原則:限校限量及限域;不加分、不影響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考專門執業執照、不可續留臺灣就業),此刻反而是許多北大台生在臺幫大陸同學發出不平之鳴,認為不應該一邊邀請人家來交註冊費,一邊視這些優秀陸生為次等人民。反觀大陸對台部門及教育部,對此尚著墨不多,本文呼籲大陸方面未來應要求臺灣當局在此類議題上達到「決策公平化」、「去商業化」、「保障青年學生人格尊嚴」的決策水準,因為兩岸青年人才交流,不僅事關大陸各名校在台的形象、畢業校友的尊嚴,更是一個比當下經濟交流、政治交流、軍事和解更重要的百年大計,不可不察也!

DSCN102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ourForc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