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159.JPG         

     

       1949年10月25日到27日金門戰役國共兩軍之勝敗結局,源於兩軍「驕兵輕敵、哀兵得勝」的作戰心態。共軍實戰致敗主因,乃渡船隻數量的不足與戰時擱淺;國軍致勝因素,乃各軍系困守彈丸之島死戰,發揮了團結一體的人海及火海戰力,但勝戰後各軍系的下屬、後生又故態復萌,各執己見陳述,使金門保衛戰結束後,至今在台反而不時有「筆仗」!此種怪象,不僅將國人注意力集中於當時軍方派系間的八卦去,偏離當時各國軍指揮官率其部下與友軍團結禦敵的初衷,也使很多重要國軍將校遭國民遺忘。

 

湯2.jpg 

一、人間蒸發:老國軍間派系成見

    目前兩岸、甚至金門當地鄉親談起金門保衛戰時,若談到「李將軍」都只知道「李光前將軍廟」內祭祀的第十九軍十四師四十二團李光前團長(陣亡後才追贈陸軍少將),沒幾個人知道當時原本也有個「福建將軍」李良榮中將;又國人通常只知後來構成金門防衛司令部的胡璉中將「十二兵團」在該戰役中的大小貢獻,但對金門保衛戰負責戰前備戰及全局指揮的「湯總部」及「二十二兵團」實際作為,則幾乎無人知曉。

    此現象之發生原因,不可諱言者,乃目前金門保衛戰國人經常聽到的版本,以及後來中影拍攝的「古寧頭大戰」鉅片,都受到了冷戰時期政府宣傳需要,及舊國軍體系中各派系實力消長的影響。

    原以為金門既是勝戰,不論首功、末功,司令官與伙夫班長都有貢獻,何分彼此?(沒有伙夫班長後方燒水、煮粥送火線,前方步兵能連拼三天刺刀?)深入研究後,發現老國軍間除了對「效忠領袖,反攻大陸」沒有異見外,彼此對此役確有派系己見,引發金門戰役結束二十多後又開始打「筆仗」。

    筆仗官司的執筆者文章,不是託辭「為老長官伸冤」,而多少也為自己伸冤;不然就是表面說「撰文非為表功」而內容卻用文字暗諷其他友軍。這些筆仗多是連國軍原始檔案都沒翻過的參戰部下或後生所寫,沒有原始檔案依據下,又不問友軍的行動過程,眼中只有自己目擊的,導致誰講的都有點理(因為大家確實都有參戰);不然,就是變成抓對方筆誤的老先生鬥嘴,例如「共軍登陸船上裝的豬,是死豬還是活豬?」等雞毛蒜皮,此不僅無助統整出金門戰役過程之「真相」,反只讓年輕一輩看到舊國軍中之「爭相」(爭執之相),模糊了當初老兵大夥在金門島上互助戰鬥的光榮過去。

    這些為文者還有個特徵,即避談其上級或自己在大陸的次次敗仗、甚至被俘、脫逃紀錄,反拘泥於爭執金門小島上的一場關鍵卻小型勝仗的功績,殊不知就算爭到此一金門功績,也不能抵消身為國軍部隊在大陸上連連丟城失地、葬兵棄民的歷史責任。「國土未復,軍人之恥」,國軍與共軍自一九四五年起正式纏鬥,才四年光景就讓大陸全陷,僅金門、登步島小勝而偏安台灣,後來三十年的「反攻大陸」、「國光計畫」,今日也已空談,敢問此中若可榮辱相抵,則金門「戰功」能抵幾何大陸「戰過」?

    金門戰役一堆番號的國軍打了勝仗,理應有很多戰鬥英雄,這種筆墨爭執的發生,最後也讓很多將校不太願意針對戰役經過發表意見,以免陷入軍中派系的人事紛擾,於是很多將校就這樣被遺忘了六十年。因篇幅有限,本文僅針對最具代表性的指揮將領先行介紹,補充本段歷史。

 

二、湯恩伯:金廈地區國軍最高指揮官

湯恩伯陳振威.jpg 

    湯恩伯上將抗戰時乃有「中原王」之稱,為國府中央軍「陳(陳誠)、胡(胡宗南)、湯」三大派系之一曾協助第五戰區友軍締造的對日台兒莊大捷,國人印象深刻,但其國共內戰中期之後,所部經常吃敗仗,最後長江江防被共軍突破,上海保衛戰又以大撤退結束。時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上將只好撤退台灣。湯上將因東方巨港上海的丟失,受政軍界頗多責難。當時又是李宗仁代總統的「桂系」執政,湯恩伯先前曾因長江防線戰略重心問題,已與李宗仁政府關係不睦,桂系軍隊變成「中央軍」後,湯恩伯此一「蔣系舊政府」大將,自不為桂系「新中央軍」所喜。

國軍淞滬撤守後,湯恩伯上將失去了部隊與戰區,京滬杭警備總部及松滬防衛部海運撤至高雄辦理結束。但湯將軍此一「中原王」到台灣後,台灣那時已是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上將軍的轄區,大陸上很多地方又需將作戰,於是一九四九年七月二日,湯上將於台北奉蔣總裁私命,率原京滬杭總司令部警衛團及參謀人員至廈門,準備就任福建省主席並綏靖主任。

湯上將曾認為,若李宗仁中央政府未派任前,即以國民黨總裁密令貿然介入福建省軍政,恐又與桂系不睦,遂再三推辭派任。蔣總裁以福建戰局危殆,遂以重話告湯,湯上將才不再堅持。

因此,縱然福建當時仍歸東南軍政長官陳誠將軍管轄,讓湯恩伯形式上成了陳誠的部下,但總是在桂系與蔣系自己袍澤的地盤夾縫間,又找到了一個軍人的舞台。

但湯恩伯所想的桂系反彈,果然發生,李宗仁代總統時期的行政院及國防部後來並不批准湯接任福州綏靖公署主任,以致於湯總部到廈門,及後來金門保衛戰發佈命令時,不是繼續「借用」早先「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關防,就是用「代理」福州綏靖公署主任名義,名不正言不順,最後官兵乾脆用「湯總部」稱呼湯的司令部,免的用錯官銜;一九四九年十月中旬,廈門再度敗退後,到金門島上的湯恩伯,除湯總部警衛團及小金門第五軍軍長李運成可稱為「湯系」外,等於已是無嫡系大軍的光竿司令。從「中原王」敗退成為第一代的「金門王」,又剩不到一團官兵,其心境如何,當可想像。

但也許勝敗真乃兵家常事,湯恩伯司令部到金門水頭村後,戰前督導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中將的備戰作業,十分融洽,開戰前更將金門全島指揮權授予李良榮司令官,以利等待十二兵團司令官胡璉前來金門交接防務。其戰前最大貢獻,乃依參謀建議及自己沙場經驗,正確預測共軍攻金登陸地區:「匪不登陸金門則已,如登陸金門,則必在東西一點紅之間」。

戰事開始後,湯恩伯成為對台北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戰情協調的主要聯繫者,實際作戰部署則由李良榮將軍負責,並另遣胡克先將軍乘戰車進入第一線視察督戰,掌握情況。水頭湯總部除為與海空軍聯繫作戰的主要窗口外,也是各陸軍將領金門上陸後必先抵達聽詢戰況之處,湯恩伯將軍並曾於二十六日下午陪同蔣經國先生巡視前線,直達金門縣城北方的一三二高地前線,故並非如傳言所稱「湯恩伯都待在兵艦上指揮」。

金門之戰結束後的十月三十日,湯恩伯上將偕副司令官萬建藩、東南軍政副長官羅卓英、李良榮中將等一行十七人,乘二八八號運輸機,由金門凱旋飛抵台北松山機場,於機場被記者包圍採訪、拍照,總算為其軍旅生涯中最後的一役,劃上風光的句點。但後因湯系與防衛台灣的陳誠系仍有不合,又外派舟山群島防衛,1953年復改派任中華民國駐日本軍事代表團團長,去職後定居日本東京,1959年於日本醫院手術去疾時,竟命喪手術台,逝世日本,此事曾引發陰謀議論。

日後,前空軍總司令周至柔將軍回憶其老戰友湯上將時,便曾說:「他由上海撤退後,轉戰廈門,再堅守金門,金門大捷的主要原因固由於胡璉兵團的適時到達,但是人多遺忘當時守衛金門的指揮官是湯恩伯將軍了。」

   

二、廿二兵團司令李良榮:金門守備區指揮官

李1.jpg 

 

        李良榮中將,福建同安人,早年就讀鼓浪嶼美國教會之養元小學校,旋因家貧,停學就業,先於大嶝島幫工,後進廈門春生堂酒廠,憑藉勤奮,十五歲時已升至營業部協理。十六歲時,李良榮護送一批投考黃埔軍校的閩南青年到廣州,因認真負責,受到民初閩南革命黨人許卓然賞識,並於十七歲時獲保送進入國民黨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

李將軍在校時,有次國父巡視部隊,李中將曾因身形少年,列隊最末,孫中山先生遂拍其肩頭,呼以「小老弟」之名,表示嘉許。以後「小老弟」就成為他在同學中的綽號;後又以「革命不論大小」一語,使軍校蔣中正校長對其印象深刻。一九二六年軍校畢業後,與黨軍參與東征、北伐戰役。一九二七年暫離軍職,入私立勞動大學農科研究,當一名半工半讀的學生,兩年中修習了政治、經濟和英語。後重返國軍。

一九三三年李良榮升任團長,派赴江西剿共,十月下旬,紅軍彭德懷率第三軍團進襲江西撫州,至滸灣以北時與國軍第四師發生遭遇戰。紅軍派出約二千餘人的部隊進攻滸灣,截斷四師的後路,撫州告急,南昌震動。李良榮團長率部沉著防禦,紅軍於夜間數次襲擊,均被擊退,戰至次日拂曉,紅軍只好退卻。此役是其生平第一次擊敗共軍。

    隨後,一九三四年復任蔣委員長南昌行營侍從副官,抗日戰爭開始後,教導總隊改編為四十六師,李將軍為副師長,後指揮福州戰役,使福建日軍受到打擊。一九四五年,日軍投降,八月間奉令率部至杭州受降。國共內戰期間,先後於徐州、大別山區、蘇北、魯南地區對共軍作戰。

 內戰後期國軍節節失利後,福建地方官員開始提出「閩人治閩」的政治主張,想以中立方式營造偏安。國府為穩定閩局,於一九四八年九月,將毫無從政經驗的李良榮將軍改調福建省主席。

    李將軍從政後,兼任省保安司令、國民黨省黨部主委,編成陸軍第一二一軍(轄五十師、三二五師、三五○師),然因將軍經常稟公直言,開罪上峰,加以國勢將傾,遂難收政績之效,因此主政百日後,國府即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以朱紹良接替出任福建省主席,並成立福州綏靖公署,由朱兼主任,李良榮調任綏署副主任,重掌兵符。一九四九年六月復奉命出任第二十二兵團中將司令官,轄第五軍、第二十五軍二個軍駐廈門,後於九月移防金門,時年四十二歲。

    李良榮司令官因為是福建人,國軍丟掉整個福建後,閩籍國軍多退守金馬、東山等外島,他們心知這些福建外島再丟掉,從此就將遠離故鄉撤退台灣,遂激發其死守金門之意志。金門要塞總台長周書庠記有:在戰鬥準備期中,李司令官以勤勞刻苦的精神,日夜奔走於島之周邊,督導防務之設施、碉堡之構築,雖一射孔、一槍座及砲兵陣地之選擇,必躬親檢定…;李將軍每於會報中,或談論間,無不表露其剛毅意志,與金門共存亡之決心,因金門在軍事上是一死地,如不死裡求生,則死無葬身之地矣。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二日,金門戰役開戰前兩日,金門湯恩伯上將,於得悉十二兵團胡璉司令官將向金門來接替防務後,遂在水頭本部,發佈第三號作戰命令:「所有金門島部隊,在十二兵團胡司令官未到達以前,均歸二十二兵團李司令官統一指揮」。

    但由於胡司令官後來到二十六日中午才登陸金門,因此可說從十月二十二日開始,至少到二十六日中午,即包含金門反登陸戰役最關鍵、最緊急的前三十六小時,其實都是由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將軍負責指揮第五軍(小金門)、二十五軍、及隸屬十二兵團增援金門的十八軍、十九軍共四個軍,一起面對最有猛打猛衝戰力的甫登陸共軍一萬餘人。

而僅在十月二十五日開戰後的第一天黃昏時,由於金門之熊戰車營第一、三連多次出擊,擔任打擊部隊先鋒,已將突入壠口、安岐、埔頭一線之共軍二四四加強團、二五一加強團並船隻,全部擊破,使友軍步兵於此地帶俘獲約四千餘名共軍,更迫共軍殘部退至古寧頭地區,等於已將共軍首波攻金主力,消滅過半,並將二十五日凌晨共軍建立之后江灣登陸區,全部摧毀。

在反登陸戰教範中,敵軍登陸的前二十四小時,為反登陸戰役成敗之關鍵。到二十六日中午,三十六小時後,十八軍高魁元軍長又收復了林厝,更打開國軍進入古寧頭半島的入口,一萬多名登陸共軍,此際只剩兩千人,復因彈盡援絕,僅有一千人尚有抵抗實力。故國軍達三個軍番號的步兵及戰車第三團第一營,在李良榮司令官指揮下,已為金門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戰果,奠定戰役勝局。

    湯恩伯、李良榮司令官指揮全程之經過,一有當時台北裝甲兵司令部十月二十七日拍發金門的祝捷電報可證:金門湯主任恩伯兄,併煩轉李司令官良榮兄:金門大捷,此間人心極為振奮,有賴吾兄指揮若定,將士用命所致,謹電祝捷」。二是戰後二十二兵團「保衛金門之役戰鬥詳報」,也存檔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但有趣的是,六十年來真正認真看過該類檔案者,恐不超過十人,而官版金門保衛戰史書,六十年來卻可陸續發行三個以上的版本,其中奧妙,頗值後人反省戒除。

    金門戰後,李良榮中將和二十二兵團(含二十五軍四十師等)調回台灣,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台正式結束該閩系兵團歷史,李將軍全家在台過著勤儉的生活。1953年李將軍以中將退役,奉派參加競選台灣省議員,因通曉閩南語,訴求獲得本省選民認同,高票當選,但亦開始讓中央注意其本土親和力未來對當道之影響。於是李將軍不久辭去台省議員,在福建旅居南洋僑胞之引介下,1955年遠赴南洋考察工業,後棄軍政從工商,在馬來西亞與閩籍華僑合作籌辦水泥廠,採用國產機器,乃台灣整廠輸出在海外投資工業之先驅。1967年六月二日李良榮於馬來西亞駕車時,因油門離奇故障,竟車禍逝世,享壽六十歲。

    1996年,在金門太武山東坡路旁一處石壁上,樹立了「高風亮節」刻石,碑文如下:「李良榮將軍指揮金門大捷紀念╱高風亮節╱民國八五年仲秋╱林濟勒石」另有一方大理石刻的碑記,鑲在石刻右下方的石壁上,希望國人勿因李將軍生前的低調,而遺忘他在金門保衛戰中的核心角色。

 

三、十二兵團司令胡璉:壓陣督戰奏功

胡璉1.jpg 

    十二兵團胡璉司令官,先前因赴台北受命,後又因乘船抵金後船隻受潮汐拖延,遲至二十六日中午十一時方上岸金門,並約於中午時分到達湖南高地,旋即以兵團司令職責,接過十八軍高魁元軍長打擊部隊之指揮權,統率十八軍、十九軍繼續壓迫退向古寧頭南山、北山村之共軍。

    胡璉將軍抵前線之際,國軍已收復林厝村。林厝村是古寧頭地區的入口要衝,國共兩軍從25日下午就一直反覆巷戰爭奪此村,國軍官兵於付出沉重犧牲後,26日上午11點才獲得決定性勝利,但此時十八軍及十九軍底下擔任血戰林厝的一一八師、十八師、十四師官兵已損傷不少,餘部十分疲勞。一一八師師長李樹蘭便說:「我軍自凌晨猛攻迄(二十六日)中午十二時許,才佔領了林厝及其以北之線。由於匪軍頑強抵抗,戰鬥極端慘烈,以致攻擊亦已無法進展。

不過,胡璉司令官雖遲了些參戰,但發揮了最後壓陣、激勵十八、十九兩軍各師官兵勉力於二十六日繼續攻佔北山村的功能。因為其發現子弟部隊因連日猛攻略呈勞頓後,便從十八軍指揮所所在地之湖南高地,推進至安岐一一八師前線指揮所,親自進行第一線督戰。一一八師師長李樹蘭前進指揮所設在安岐,胡司令官進入安岐,就指示李師長立即親赴該收復的林厝村開設指揮所,並限十二兵團各部即日結束戰鬥。胡司令官接近火線了,十二兵團各師長只好進到第一線,各師長到第一線了,十二兵團各師長底下的團長、營長,當然只有進入北山村戰場,於是最後盤據在北山村堅固石屋內的七百餘名尚有戰力的共軍,逐步在巷戰中被殲,終於在二十七日凌晨一點,國軍完全結束了共軍有組織的抵抗,金門保衛戰役此後便進入清掃戰場階段。

    十月二十八日下午,陳誠將軍繼續主持金門戰役檢討會議,會中宣佈湯恩伯上將與李良榮中將調職回台,湯總部與二十二兵團也一併調回台灣,金門防務改由胡璉司令官及其十二兵團接任;胡璉兵團司令官的官銜,也改為福建省主席兼金門防衛司令官,並由十二兵團的原班人馬,構成金門防衛司令部。胡將軍遂繼湯恩伯後,成了第二位「金門王」,此後金防部建設金門、儲水造林,乃至八二三砲戰,均與金門軍民同甘共苦,金門之能現代化,實繫於胡將軍之長年經略。

    不過,因為後來部分寫史的「歌德派」人員,對胡將軍經常歌頌,甚至上溯至金門保衛戰全局,都撰文稱是靠胡將軍一人指揮方奏功,遂引起其他當時共同參戰軍系,對胡司令官及十二兵團產生其想一人爭功、單方表功之誤會,一度筆仗甚烈,實則筆者相信,此應非胡璉司令官之本意。因為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司令官對於十二兵團的適時加入戰鬥,是心存感謝的。

    李良榮將軍在戰後十月二十七、二十八日的國軍會議檔案內,都曾有在陳誠上將面前提出:「吾第十九軍能及時來到」、「友軍協同很好,不分彼此,加入戰場,使有足夠之兵力,發揮更大的效用」、「十八軍軍長(高魁元)指揮有方」等肯定十二兵團共同奮戰之發言。而胡璉將軍日後轉任中華民國駐南越大使時,曾於19689月訪問星加坡與馬來西亞,他於返任之前,也曾特地專程到馬來西亞的怡保,請陶恆生工程師陪同帶領,前往李良榮將軍墓前獻花悼念,緬懷李良榮司令官這位老戰友。筆者另認為,胡璉將軍一生經歷之勝敗戰役頗多,一九四九年後建設金門與指揮八二三戰役等又有目共睹,其個人當知已不需連自己與友軍先前共同打贏的金門保衛戰,晚年都攬成一夫當關版本,才能彰顯其對金門或國家之貢獻,故此後之爭議,應多是感念胡將軍之部下撰文時,過度錦上添花引發,建議此類聚訟,一甲子後可休矣,以慰兩位將軍之初衷。

   

四、無名國軍日籍顧問:根本博

根本博.jpg 

這場戰役中,有位傳奇的日本人,就是因感念國府對日「以德報怨」政策,而於一九四九年五月偷渡來台助戰、化名「林保源」的前日軍中將根本博。根本博軍事訓練十分完整,其最初進入仙台陸軍地方幼年學校、東京陸軍中央幼年學校,畢業後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23期(1909年)、日本陸軍大學34期(1919年)就讀。抗戰末期擔任末代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兼日本駐蒙軍司令,抗戰勝利時即由他代表華北日軍向國軍獻刀投降。

一九四九年時,根本顧問已是個五十八歲的舊日軍退役老將,竟然自願從日本偷渡來台接受蔣總裁派遣,並立即被派往最危險的第一線,擔任國軍湯總部之軍事顧問,而非在留在台灣後方。

依據有限史料,可知根本顧問不僅對金門戰役有貢獻,先前的廈門之戰他就已經參與,其重要的參謀獻策已確定被採用者有:

()、建議湯恩伯「重金輕廈」:根本顧問鑒於閩南國軍戰力之下降及兵力不足兼保金廈兩地,遂向湯上將指出廈門之固守雖具重要軍政價值,但大陸陷共後,廈門島將陷入共軍三面包圍中;廈門二十萬人口之補給,勢必改由台灣供應,此顯有困難,亦不利廈門國軍持久防禦,不如仿明末鄭成功以金門為重心,而以廈門為前進基地的戰略。因為金門距大陸較遠,又為人口外移區,台灣方面補給金門壓力輕,利於長期固守。故湯上將雖應坐鎮廈門振作官兵精神,惟亦應預先將部份司令部人員置於小金門,並保持兩島間之聯繫。

湯上將隨後接受此案,即以自廈門外圍戰中敗退而至之西北軍系第八兵團、閩南新敗未整頓之蔣系國軍防衛廈門,而將台灣整訓後增援金廈的蔣系國軍全向金門集中,另命「錫麟號」為湯總部金廈間之聯絡艦,又指派湯系將領李運成將軍為二十二兵團第五軍軍長,命該軍移防小金門。

(二)、對古寧頭共軍用「圍師必缺」戰術:金門戰役後期,共軍已被迫向古寧頭台地幾個中心村落退卻,國軍步戰包圍在外。但根本顧問認為,古寧頭台地背後多為崖壁及草藪,戰車無法完全發揮威力,並擔心戰車遮斷共軍退路後,共軍困守在村落內,或將以滯留村民當人肉盾牌,繼續抵抗。國軍步兵在遭遇敵民混合情形下,若不忍讓村民與敵偕亡,便會在北山村與共軍巷戰時,居於自捆手腳地位,增大步兵傷亡。於是根本顧問便建議,應採「圍師必缺」的網開一面戰術,先命戰車部隊退出古寧頭台地北方,打開北山村共軍至海邊之退路,同時將所有國軍戰車、火砲集中於古寧頭南方後,伴隨步兵,自北山村南方向北發動攻勢,壓迫共軍向古寧頭北方海岸退卻。當共軍群集於狹小範圍後,再命海軍到達該海域,以艦砲轟擊灘岸共軍,最後陸軍同時推進,即可較快的殲滅最後一股共軍。

    在金廈戰役中,根本顧問經常以其在日軍服役時現代化的參謀作業實力,對湯總部及其他司令官的作戰規劃提出重要建議,但吾人不能誤以為「金門戰役國軍完全靠根本博顧問意見才獲勝」,因當時國軍高層間,連將自己派系部隊撥給其他派系運用都不放心了,更別提將本國軍權全委託給外國人指揮,因此該傳言除非有新史料證實,否則應屬後來日本「白團」相關書籍作者的褒日貶台之詞。

    因根本博金廈戰後只低調的留下一篇日文回憶文章,返日後終其一生都未詳提對國府之貢獻,導致今日在日本、兩岸年輕一代,多已遺忘此公。但「國軍林保源顧問」此種武士道忠義精神,仍使今日知情的日本史家視其為「戰神」典範,今年九月還到台北及金門找尋根本博蛛絲馬跡,好讓日本後代知道其曾有此傳奇國人。日本史家為了一個日籍將軍,不遠來台研究金門保衛戰,國人若還弄不清楚國軍的參戰將校與金門保衛戰史,此際總該見賢思齊了。

 

 

 

相關聯結:

 

http://www.cetin.net.cn/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tion;jsessionid=73A08E89A038DC2A8437DBBDC8663E84?baseid=1&docno=4002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ourForc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