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jpg       

國軍二十二兵團司令李良榮中將對於金門之戰的勝利,認為有一半的因素是「天意」。這場戰爭歸功給老天爺機運幫忙的史實,還確實不少,除了「金門之熊」戰車營,因為十月二十四日黃昏一輛戰車演習時沉陷沙坑,造成一個戰車排三輛戰車留守壟口海灘到二十五日淩晨,反而擋住共軍二四四加強團當晚將金門島中央突破,從金門蜂腰處一切為二此一事件外,其他巧合之事,且聽本文道來。

 5c03f1aeg7928436ae483&690.jpg

一、共軍在國軍人數最多時攻擊

共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一九四九年九月中旬轄二十八軍、二十九軍及三十一軍,共九個師,約十萬大軍進入福建閩南後,時金門國軍二十二兵團(兵團代號為「金湯」部隊)轄下只有二十五軍兩個師、二○一師兩個團、戰車營兩個連,及一些兵團直屬部隊(砲三團第七連、重迫砲第一連等)可資運用,其中四十師一個團還部署在大、小嶝。而且國軍各軍、師、戰車營形式上的編制都已不全,不是一個軍只剩一個師,就是一個營沒有三個連。而抽出調動抵金的各單位,實際戰力、員額也不足。號稱「金湯部隊」的二十二兵團,經上級多次調遣部隊補充後,番號雖多,但缺員嚴重,官兵總數也不過一萬出頭,對外雖宣稱為二十二「兵團」,實為一師,武器寙劣,步兵重兵器尤為缺乏。

十月八日,原本駐守粵北汕頭地區的國軍十二兵團第十八軍(軍長高魁元)奉命循海路增援金門。十八軍軍部及所屬十一師、一一八師於十月九日到達金門海域,即開始登陸作業。

因此,可以說共軍十兵團十萬大軍當時能在十月以前先調兵派船攻佔金門、後攻佔廈門,金門恐怕是唾手可得,但共軍十兵團因同時打兩地的船隻不足,十月十一日後決定,金廈海域的首要目標,應先攻略國軍湯恩伯上將進駐的廈門島。十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共軍都在進行廈門戰役的戰前準備及實施。共軍打下廈門後,雖然成績亮麗,但船隻打廈門時損失甚多,又從十八日開始為了重徵船隻,而延後到十月二十四日,才決定攻擊金門,

此期間,台北的東南軍政長官陳誠,已決定十二兵團去金門和湯恩伯總司令及二十二兵團換防,因此金門國軍二十二兵團在十二兵團十八軍增援後,又獲得十二兵團十九軍於二十日上陸的機會。到二十四日,十九軍已經半數登陸金門,防務尚未交接,所以二十二兵團也沒上船離開金門,使大小金門島上的國軍部隊達到二萬人,十月底的金門國軍人數,已足足比九月底膨脹了一倍!扣掉小金門的四千人,大金門島上至少有國軍一萬六千人。

此時,如共軍十兵團有點耐心,好歹也該隱蔽企圖,取消十月二十四日的登陸,因為只要延後到十一月,原來駐守大金門之二十二兵團的二十五軍四十師(李良榮系)、四十五師(屬空軍系統)及二○一師(屬孫立人系統)一萬餘人,跟十二兵團換防後,至少會有五千人以上調回台灣,讓大、小金門只剩下十二兵團十八、十九軍,跟第五軍、戰車營等單位,即十一月金門國軍總人數,會從兩萬左右,減少到一萬五千人以下,屆時共軍再發動攻擊金門也不遲,這樣做,共軍還能給自己從十月底到十一月上旬找尋船隻、訓練部隊搶灘、反戰車戰術的額外時間。

但因共軍十兵團在連續攻島作戰成功後(主要為平潭島及周邊小島、廈門島及周邊小島、原行政隸屬金門縣的北方大嶝、小嶝島),認為國軍已是強弩之末、敗殘之眾,所以,就算共軍戰前情報中,已知國軍的十二兵團兩個軍、四個師的番號出現在金門,但十兵團司令葉飛卻認為,新編成的胡璉十二兵團,既然不是原來徐蚌會戰時雙堆集黃維的美械十二兵團,此國軍新編十二兵團必不是共軍十兵團之對手。

2.jpg 

於是乎,今日共軍官方版的第三野戰軍戰史,就記錄了共軍驕兵選擇了分兩梯隊運送至少一萬五千人過海,便認為足以打掉大金門國軍一萬六千人,日後再收拾小金門國軍的決策過程:「第十兵團首長認為,必須乘敵增援部隊未到達金門之前,抓住戰機,發起登陸,攻取金門。第一梯隊航渡三個團,返航後,第二梯隊至少還可航渡兩個團,一夜能運過五個團的兵力,敵我力量對比可達一比一,足可鞏固陣地,解決殘敵。因此,決心於二十四日夜發起戰鬥。」按:共軍戰力滿編,一團三千人,若編成突擊用之第一波加強團,兵員更在三千以上,因此共軍說若有五個團登上大金門島,兩軍僅數量就能成為一比一,共軍對其兵員素質,顯然有自信)。

因此,因為共軍精神戰力過高、戰前計算潮汐失準,船隻擱淺沒返航,部分官兵又被擊損耗於半渡,成功踏上金門后江灣海灘的三個加強團,僅約一萬人左右,導致戰役一開始,金門共軍就陷入國軍的人海及火海苦戰。

 二、共軍遇到「地頭龍」

    在金門鄉老間,目前還流傳著國共金門戰役是「兩個福建將軍的對決」,因為國軍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將軍是福建人,共軍十兵團司令員葉飛,也是福建人。

    唯李將軍雖只比葉將軍長個四、五歲,但是在對福建兵要地志的掌握上,葉飛卻較為生疏。因為比較兩人軍事經歷後可知,葉飛於抗戰的1939年後,即離開福建,到蘇浙皖新四軍活動區去作戰,後來部隊更往山東發展,十年後的1949年,葉飛因追擊國共內戰國軍東南潰兵,才有機會凱旋返鄉;而國軍李良榮將軍,抗戰前即在福建進行軍事活動,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九年間,也只有兩年半的時間脫離福建進行軍事活動,甚至一九四八年時,還當過三個多月的福建省長,加以福建向為國府統治的較鞏固地區,因此李良榮將軍的二十二兵團一路撤退到金門後,縱然兵員已不到四千人,但該兵團部上自司令、參謀人員、下至敵後情報人員、海上特戰舟艇縱隊人員、雜役兵等,全都是抗戰以來就存在的「閩系國軍」,通曉閩南語、福州話,部分官兵還跟金門有宗親關係。

    因此對二十二兵團,尤其是其下的二十五軍四十師官兵來說,保衛金門就等於是保衛故鄉一樣,當時的福建鄉親也知道,國軍二十二兵團不是其他的「外省仔」國軍。

    而一九四九年夏季打入福建的共軍十兵團,則除葉飛等少數舊屬官兵外,骨幹幾乎都是由華北(山東及附近省份)子弟組成,共軍一入福建就發現百姓多是說福州或閩南等方言,部隊很難與百姓溝通,復因福建長期接受國府治理,對北方來的共軍及其共產主義陌生,而多採不信任態度。

    反觀二十二兵團,此時就有方便行事的地緣便利性,筆者數年前訪問李良榮將軍之長女李詠湘女士時,李女士便曾提醒筆者:「由於李將軍部下本來即多為福建子弟,故對閩南及金門民情、海象,頗能掌握」。例如二十二兵團二十五軍軍部參謀許啟明少校,其在抗戰時期便已在汕頭從事抗日情報工作,當時雖隨兵團撤退金門,但二十二兵團的福建敵後國府地下情報網路,仍發揮著效能,而共軍初入金廈海防尚不緊密,金門閩籍國府情報員滲透進入大陸的上岸地點甚多,雖亦有被共軍偵破犧牲者,但仍提供金門國軍不少對岸的訊息。

    是故,葉飛這位福建將軍,縱然注意到二十二兵團是由很多來自各地的國軍拼湊補強的,卻未想到二十二兵團殘存官兵對福建兵要地志、海象、文化的熟悉及抗戰以來建立的人脈、情報網,遠非共軍十兵團的參謀,及當時潛伏金門島上的共諜所能立刻超越;葉飛也低估了李良榮這位資深福建將軍,率領著最後的閩系國軍,死守福建故鄉最後幾個小島的作戰意志。

 三、「陸軍師長」勞聲寰指導空軍作戰

抗戰以來,國府空軍建立有一支地面部隊,專責空軍各基地、機場、廠庫、官署的警衛事宜,即今日「空軍地面警衛部隊」的前身。空衛部隊多在戰線後方,不需野戰,原本沒有重武器。但徐蚌會戰失敗後,蔣系國軍損失慘重,能戰部隊不多,此時竟然也在撥交重機槍、迫擊砲,及補充陸軍工、砲、衛生、輸送、通信兵科後,將空軍警衛旅改編為陸軍野戰步兵師,應急上陣。

金門保衛戰時,駐守金門東北防區的陸軍四十五師約四千五百人,便是空軍警衛第二旅強化重武器及兵員而成的。陸軍四十五師師長是出身空軍的前空軍入伍生總隊總隊長勞聲寰少將。

表面上看,移防金門的陸軍四十五師已脫離空軍,歸為金門陸軍二十二兵團第二十五軍底下的野戰師。但其實該師與空軍總部仍維持著經常的聯繫,加以兵荒馬亂、各部隊都在搶有限的補給下,許多該師急需之武器、補給不是從陸軍上級要來,而是靠著跟空軍的歷史淵源,透過空軍總部總司令請周至柔上將批准撥發的,空軍總部戰前甚至還調撥對空電台一座及空軍通信地勤人員給四十五師師部去改當陸軍,以便勞師長能跟空軍系統直接聯繫。

勞師長認為:在大陸上剿共作戰期間,共軍沒有空軍,國府空軍雖不須要執行「反製作戰」。但國府空軍卻一直執行對陸軍的「密接支援作戰」任務,將「阻絕作戰」忽略。因此共軍的增援補給未受影響,甚至愈打愈多。而在執行密接支援作戰時,往往是依照陸軍呼叫後,這裡去幾架,那裡去幾架,產生不了甚麼效果。而執行任務的飛機則經常被擊落,犧牲了不少飛行員,損失了不少飛機。用陸軍的術語來說:就是兵力分散,未能形成重點;逐次用兵,遭敵人各個擊滅。

    共軍攻打金門的情報越來越明確後,四十五師的對空電台就開始向空軍作戰指揮部保持聯繫,並要求增派飛機,待命出擊。

    共軍於二十五日零時後登陸,天亮之後,國府空軍從台灣起飛進入金廈空域後,便利用電台接受勞師長指揮,並請勞師長指示攻擊目標。勞聲寰師長當即指示,空軍應先實施「阻絕作戰」,後實施「密接支援作戰」,優先攻擊海上共軍增援船艦,孤立金門戰場;然後攻擊金門對岸的共軍砲兵陣地,摧毀隔岸火力。於是二十五日上午金門對岸的共軍船隻泊地、砲兵陣地、第二梯隊攻金部隊集中處,均遭國府空軍打擊,而金門國軍很少看到空軍先對金門海灘進行支援陸軍,只有少數空軍戰機於主要炸射對岸任務完成後,返航台灣加油裝彈途經金門時,順道對金門灘頭人、船實施掃射,另有少數P-51戰機因為彈藥多用於對岸,回航飛到金門時,改以低空飛越共軍登陸區陣地方式,從共軍頭頂上呼嘯而過,以收打擊登陸共軍士氣、同時給金門國府陸軍打氣效果,受到陸軍的敬佩。

    此期間,金門的陸軍上級,曾要求勞聲寰師長,轉請空中飛機攻擊已登陸金門的共軍。即又回到大陸時期先「密接支援作戰」不管「阻絕作戰」的錯誤空軍使用方式。勞聲寰師長即予拒絕(這時若上級硬要說成是四十五師師長戰場抗命,也可能成立的),認為如果沒有空軍攻擊海面上的敵軍船隻,金門敵軍就仍可源源不斷地獲得增援補給;如果沒有空軍攻擊敵軍的砲兵陣地,金門共軍部隊就可獲得他們砲兵的支援。加以地面兩軍戰線混亂,空中難分敵我,很容易誤殺自己人,因此勞師長仍堅持所有的台灣來的飛機,仍以海上船艦和對岸的砲兵陣地為目標。當天空軍前來支援的P-51P-40等型戰鬥機共兩百餘架次,共軍原本大部船隻在二十五日子夜搶灘後,就都已擱淺在金門,二十五日白晝連對岸的人船集結地區及重要陣地都被炸射壓制,致使登陸的第一梯隊共軍,首日完全被孤立。

   共軍等待二十五日夜間,看能否獲得增援,結果對岸船舶幾乎不存,只剩共砲利用暗夜自金門對岸開砲,支援金門共軍。結果到了夜間,勞聲寰師長又呼叫申請空軍L-47機在海面空投照明彈,照亮夜空,並對對岸共砲陣地照明後投擲炸彈,使共軍炮兵必須經常用黑夜轉移陣地,不能持續開砲。淩晨二時後,海軍太平艦也加入,轟擊對岸,海空遮斷下,終使共軍只能增援一個營左右的兵力渡海增援到金門,已無補大局。

   因此,因為共軍主要登陸區在金門西北,不在金門東北四十五師全師防區內,四十五師全體官兵便僅有二十五日淩晨接戰初期擊沉共軍偏航金東的幾艘船隻的戰果,開戰後四十五師仍擔任金門東北守備,防範共軍第二梯隊攻擊金門東北,未直接參加西北方的主要地面戰鬥,而由十八軍、十九軍去擔任打擊部隊,故戰爭完畢,論功行賞。四十五師全體當然就無功可議、無賞可行了。但勞聲寰將軍及該師陸空連絡電台人員的關鍵貢獻,實不容忽視,本文認為,四十五師應有固守金門東北防區之功,該師師長等陸空聯絡者,更有正確指揮天上空軍支援國軍戰場的功勞。

   勞聲寰少將的回憶錄「陸空兩棲軍事生涯」中,對此一「空軍警衛旅」改編成「陸軍步兵師」派往金門救火後,反而發生指揮空軍作戰大於該師地面作戰成績的奇妙巧事,自述如下:「至於我指揮空軍作戰的事,可能是無人知道,也可能是遭人忌恨,故意不提。…在那一次戰役中,指揮空軍作戰的雖然只有我一人,但我的對空電台的工作同仁知道,參加作戰任務的空軍飛行員們知道。儘管那些執筆寫戰史的人故意不寫,或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也掩埋不了事實。

四、來自海上的幸運

    共軍二十四日揚帆打金門前夕,金門后江灣沙灘上開始有三輛輕戰車,因搶修沉陷事故,而滯留在共軍預定登陸區左翼;金門東北防區裡,還有個懂空軍戰術的陸軍四十五師師長及每天「直達天聽」的對空電台,又碰到閩籍國軍全力投入的作戰意志、十二兵團增援形成了國軍人海優勢,甚至連湯恩伯上將當天都猜對了共軍的上岸地點:「匪不登陸金門則已,如登陸金門,則必在東西一點紅之間,演習時希確實認真」,但國軍的幸運因素,這還沒完,還有海上的部份:

    最早的幸運,是戰前有一群被共軍徵用的船隊,冒著惡劣海象出海,想在上級指定時間內將八條船送到蓮河,但船隊被強風吹近到離金門只有四公里處,遭兩架國府空軍戰機偵獲掃射,其中一艘帆船被打斷桅帆,喪失動力而掉隊,於十月二日漂近金東,被守金東官澳的國軍四十五師俘獲,內有共軍基層幹部一名,及士兵數十名。共軍俘虜供稱,共軍二十八軍主力已於九月底開始在對岸集結,並積極找船,準備在十月中旬攻金,使二十二兵團司令部於是更能有確信的部署。

    當然,海軍「中榮」戰車登陸艦的故事,更能代表金門國軍來自海洋的幸運:中榮登陸艦是艘LSTTank Landing Ship,戰車登陸艦),俗稱「開口笑」,亦即在搶灘時艦艏大門會左右開啟,並放下登陸板,讓車輛由艙內直接駛出。

    十月十九日,依照表定航程的中榮艦,原本要自基隆開航到浙江省外海舟山群島的定海,該艦官兵鑑於國共內戰末期,海軍物質生活條件不怎麼好,便在船上順便裝運了台灣生產的砂糖,準備到物資缺乏的定海販售民間,賺點外快貼補,結果十月十九日中榮艦意外的受到作戰命令,被緊急改派往金門,向金門湯恩伯總司令部報到。

    原來,金門戰事日緊,而載運十九軍自汕頭增援金門的四、五艘商船,二十一日將到達金門海域,金門無深水碼頭,吃水深的商船不能近岸,LST吃水淺,所以海軍總部派中榮艦當接駁船,讓十九軍官兵先自商船甲板到中榮艦上,再由中榮艦駛近料羅灣海灘,打開船頭大門、放出登陸板,讓官兵下船上岸。

    由於船隻搖擺、潮汐漲落,這工作一直進行到二十四日。此間,海軍官兵擔心攜帶的大量砂糖久放受潮變質,便利用接駁十九軍部隊時間,同時上岸找金門當地買主,談妥以貨易貨,用台灣砂糖換金門土產的花生油,想這樣就可以公事私事兩不誤了,但怎知海軍可以換到的花生油數量太大,金門當地一時來不及生產湊足,於是中榮艦雖然十月二十四日黃昏,就已完成接駁十九軍的任務,可以起錨返回基隆,但因為這筆外快買賣還沒「兩訖」,就只好繼續停泊料羅灣。

    結果,共軍二十五日凌晨攻金,海軍當晚在金門北方海面能立即增援的,只有南安艦和掃雷202號,其他駐金海軍艦隻因船況不佳,均停留在大、小金門兩島間的水道警戒,因此中榮艦便成為噸位、火力最大的艦隻,該艦等到二十五日五點天漸亮後,便由南方料羅灣開赴金門北岸作戰。成為1026凌晨二時海軍第2艦隊旗艦太平艦自澎湖增援金門以北海面作戰之前,海軍支援作戰的一大功臣。這下中榮軍艦不僅公私兩無誤,戰後中榮艦長還因參戰努力,獲頒六等雲麾勳章一座。

五、東南軍政長官的虛驚

    金門之戰,到二十七日下午,戰爭可算結束,不過歷史此時給了共軍一次兩軍巧遇的機會,這最後的一次機會,差點影響後人對這場戰爭「輸或贏」的認定。

二十七日中午十二時許,因金門戰役結束,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上將、東南區補給司令何世禮與隨從,搭乘美齡號專機自台北起飛,飛向金門,準備召開慶功及檢討大會。裝甲兵司令徐庭瑤中將及政工處處長陳守成、第二處情報處長許效華亦同機隨行。

美齡號專機下午二時飛抵金門,一行人下機後,在湯恩伯總司令、李良榮司令官、胡璉司令官、台灣防衛司令部孫立人司令官接機、陪同下,同赴132高地視察戰果,但於車隊行進間,竟遭遇壕溝中出現的共軍潰兵百人,因這群共軍已士無鬥志,經國軍曉諭後,即放下武器,虛驚一場。

    這群共軍殘部已經上島打了快三天三夜,米水未進,恐怕其中還有半數以上都是傷兵,在十月二十六日晚上十點共軍總指揮部下令各部自行突圍找船返回大陸後,等於接到的最後命令就是想辦法撤退,而這群共軍殘部拖到二十七日下午都還在島上轉,大概已心知面臨四面環海、撤退無門的窘境,加以應已無足夠彈藥與力氣與國軍拼搏,若繼續抵抗,等於是甘願送命。因此既然碰到國軍將校車隊及隨從部隊招降,能結束在這場已敗的戰役中的煎熬,留條小命,再圖打算,大概是基層士卒很自然的反應(當時國共基層士兵間,常見戰敗方投靠勝利方陣營的事件)。

    設想,若當時國軍將校群遇到的是一批尚有共軍幹部、政委領導的百人殘兵,而還有必死鬥志及幾挺衝鋒槍、手榴彈時,這百人隊伍只要掃射一陣國軍將校車隊,讓國府損失其中任何一位、甚至一位以上的高級將領,則金門之戰雙方到底誰損失大、誰贏的多,就很令人玩味了。

    因此,只能說縱然老天有給共軍一次運氣,但因為這百名共軍沒法掌握此一機會,因此,這次共軍的好運,最後還是變成了這群國軍高級將校的好運,從而使金門之戰,就此以國軍的一次關鍵性勝利,定讞於兩岸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ourForc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