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恒生

photo_030409.jpg 

(前馬來西亞怡保大石水泥公司廠長) 

黃埔一期學生,前福建省政府主席,國軍前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將軍,是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八至十月指揮金門保衛戰大獲全勝的名將之一。古寧頭大捷,是國軍退守台灣以後,與共軍作戰的一次決定性的大勝利;它奠定了自由中國復興的基礎,鼓舞起失敗的民心,振奮起消沉的士氣。可以說,沒有金門的一戰,也就沒有今天國富民強的自由中國台灣。民國四十二年李將軍以中將退役,參加競選台灣省議員以高票當選。民國四十四年赴南洋考察工業,在馬來西亞與閩籍華僑合作籌辦水泥工廠,採用國產機器,為台灣整廠輸出在海外成功建設工業之先驅。

筆者於民國四十六年服務於台灣省桃園縣楊梅鎮啟信實業公司時,蒙時任公司常任監察人的李將軍親自向董事會建議,指定為設計組長,負責馬來西亞水泥廠的全部工程設計和機器製造。機器設備運出後,復奉派率領技術人員前往主持安裝事宜,工廠開工後受聘為第一任廠長,自此在馬來西亞居留了十八年。在此期間,筆者追隨李將軍八年之久,直到民國五十六年他因車禍逝世為止。

筆者與李將軍朝夕相處,對於工廠的技術、生產、人事等日常管理事宜,可以說事無大小,每時每刻都有密切的接觸。李將軍雖然極少提及古寧頭戰役,但多年來從相關文獻資料,以及他的舊部口中,得知一些這個戰役的來龍去脈。筆者願就所知,從另一個角度對此戰役作一簡單的探討。

蜚聲中外的「古寧頭大捷」,實際上應該廣義地稱為「金門保衛戰」。古寧頭之戰,是整個金門守備和反擊戰事中,全數殲滅、俘虜登陸共軍的最後一次決定性的戰鬥,前後為時不到六十小時。但若將此役之前,守軍力挫敵鋒的大嶝島戰鬥包括在內,則應回溯至是年十月九日。大嶝島之戰(守軍為二十二兵團二十五軍第四十師,師長范麟),是金門保衛戰贏得勝利的一個關鍵,因為它迫使共軍放棄同時進犯廈門、金門的計劃,而先去攻打廈門,給予金門守軍十多天寶貴的時間以部署防務。因此,雖然大嶝緒戰規模很小,其影響金門保衛戰之成敗卻極為深遠。嚴格說來,八月中旬第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司令官率領第二十五軍及配屬第二零一師擔任金門防務之日,也就是金門保衛戰開始的一天,因為金門防衛工事之構築、作戰任務之訓練、戰場之經營、戰場紀律士氣之培養…等等工作,都是在這段期間內完成的。

金門保衛戰可以說是國共對抗以來最慘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國軍退守金馬台澎以後所取得的一次最大勝利。金門在太平洋上極具戰略地位,歷史上從來就是兵家必爭必守之地。先總統蔣公曾謂﹕「無金馬即無台澎,有台灣便有大陸。」古寧頭戰鬥是一個典型的反登陸殲滅戰,使渡海進犯者非死傷、即被俘,無一逃漏。當日台灣媒體咸認此一大捷,是出自金門守將李良榮司令官,平日為防務辛勞策劃,與戰時指揮得當,以及第十二兵團胡璉司令官奉陳誠長官之命,馳往接防的十八軍、十九軍適時加入戰鬥,最後予敵徹底痛擊所致。先總統蔣公評判金門保衛戰時曾說﹕「這是我們轉敗為勝的開始,是我們第一次把共匪軍隊打得全軍覆沒。」論者嘗曰﹕「如果沒有五十年前金門保衛戰之勝利,也就沒有後來八二三炮戰之勝利,更不會有今日台澎金馬之繁榮安定。」信哉斯言。

然而,李將軍於戰役之後的表現,才讓人們瞭解何謂軍人之最高志節。戰事剛結束,東南行政長官公署陳誠長官親赴金門前線巡視,在二十二兵團司令部召開檢討會,李將軍在會中除表揚友軍戰功之外,未對本兵團之戰績提出報告,且囑咐部下不要發言。他在會前告誡部屬﹕「功勞要讓給友軍,不要爭,不可爭。」我想,具有這種有功不居的豁達胸懷和大公無私精神的軍人,才不愧為不讓大樹將軍專美於前的真正革命軍人,他的偉大風範值得後輩軍人景仰。

戰役之成功,端賴軍官沉著指揮、戰士奮勇拼鬥,將士上下用命,缺一不能達成;而部隊之間的合作協調,更是克敵致果,獲取勝利的必要條件。金門保衛戰的成功與勝利,乃取決於第二十二、十二兩兵團之不分彼此、通力合作;兩軍官兵在戰場上並肩作戰的光榮表現,歷史記錄已有定論,勿庸置疑。不料戰事結束四、五十年後,竟有人提出「誰是古寧頭大捷指揮官」之類的話題,大有重新評估戰役功勛誰屬之勢,甚至強調該戰役之致勝完全是某一將領或部隊的功勞,一時議論紛紜、莫衷一是。這種爭論,引起當年參與金門浴血奮戰官兵們的極度錯愕與痛心。在事隔五十年後的今天,若還有人要問此役指揮官到底是湯恩伯、李良榮、還是胡璉?我敢大膽而大聲地說﹕都是!

當李良榮將軍的第二十二兵團奉命從廈門調防尚未行動之際,接防部隊第十二兵團第十八軍已於十月十二日自汕頭船運抵達金門,而司令官胡璉將軍是時尚在台北向層峰請示機宜。為統一戰地指揮權,身在金門的最高長官,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上將,於二十二日下達命令﹕「所有金門部隊,在第十二兵團胡司令官未到達前,仍歸第二十二兵團李司令官統一指揮。」此時十二兵團第十九軍也正在陸續登陸金門。共軍於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乘大批船隻登陸海岸,在岸邊與第一線守備部隊(第二十二兵團二零一師轄下的六零一、六零二兩團,師長鄭果,團長雷開瑄、廖先鴻)遭遇,發生激戰,雙方傷亡慘重。至晨間,共軍突破陣地攻進古寧頭一帶,部分共軍且越過防線,直逼金門縣城。值此情況危殆之際,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將軍為集中一切可調之兵力,向盤據古寧頭的敵軍實施反擊,乃給在前方指揮作戰的第十八軍軍長下達授權命令﹕「第十八軍高魁元軍長指揮第一一八、第十八、第十四師等三個師及戰車營,在海空軍及全防區炮兵支援下,向古寧頭攻擊,捕殲匪軍。」(分別為十八軍一一八師李樹蘭師長、十九軍十八師尹俊師長、十四師羅錫疇師長、戰車第一營陳振威營長)同時命令第十九軍劉雲瀚軍長、第二十五軍沈向奎軍長協力配合,支援反擊。二十六日拂曉,反擊部隊壓制共軍於古寧頭,開始予以強力聚殲。上午十一時,第十二兵團胡璉司令官自水頭登陸,立即進入指揮所,直接指揮他所屬的十八軍高魁元軍長調整部署,對被圍困於古寧頭的共軍作最後致命之一擊,至二十七日上午十時,來犯共軍全部就殲,餘眾束手投降,戰事於焉宣告結束。請看﹕三位將領指揮權的前後密切銜接,命令清晰,使得前方將士得以專心殺敵,終於取得輝煌的戰果,在此種決心明確、靈活運用、配合緊密的優良軍事作業下,試問有何人能夠或敢于獨領功勞?軍事史學家王禹廷將軍在他所著《胡璉評傳》裏說得對﹕「金門戰役第一階段的最高長官是湯恩伯將軍,戰地指揮官是李良榮將軍,實際指揮作戰的是高魁元將軍。第二階段的指揮官是胡璉將軍。」胡璉將軍於戰事結束後呈國防部長俞大維一篇報告,內中有一段肺腑之言(引自李良榮文教基金會《李良榮與金門保衛戰》)﹕

璉每欽仰李良榮將軍之清高風範,古寧頭之戰,最初彼乃負全責指揮者,璉之負責僅為廿六日上午十一時以後。但彼始終不言一功字,並不提一勞字;人有以金門戰事相詢者,彼則不稱功而讓之於十二兵團。固然當時之軍制,兵團乃最大之行政及戰術單位,各兵團均有其建制之軍師,如廿五、第五兩軍屬廿二兵團,十八、十九兩軍屬十二兵團者然。但璉未到金門以前,十八、十九兩軍均歸彼指揮。夫晉之滅吳。隨之滅陳,當時名將若賀、若弼、郭擒虎、王渾、王濬等猶不免於事功諉過,甚至於涉訟於朝,獨李良榮將軍則能矯正古人推功讓名,風範寧可勿流傳千古耶!況俘虜武器均由彼呈繳乎。當時固有一小部軍隊,以其擄獲戰利品,直接呈獻於其直屬長官,而又在台灣大開展覽會,以宣傳其戰功,其量小易盈之醜態,以與李將軍之高風亮節,何啻雲壤。世人每以古寧頭之功使十二兵團得享,璉則以為勿忘李將軍也。

這篇報告最後一段提到的「以擄獲戰利品直接呈獻直屬長官,在台灣開展覽會以宣傳其戰功」,顯然指的是配屬於第二十二兵團的第八十軍第二零一師的青年軍。當十月二十五日凌晨共軍以雷霆萬鈞之攻勢登陸金門時,戍守隴口至古寧頭海灘的第二零一師六零一、六零二兩團首當其衝,與來犯敵軍發生激烈的戰鬥與肉搏,雙方傷亡慘重。據官方戰史記載,兩個團五千多名官兵之中,陣亡五百七十人(官十六人、兵五百五十四人),負傷六百四十人(官三十九人、兵六百零一人),俘虜敵軍一千四百九十五人。單就兩團陣亡人數佔總陣亡人數百分之四十五,和俘虜敵軍人數佔總俘虜人數百分之二十一這兩個數據來看,二零一師陣地雖然最後被敵軍突破,但已成功讓增援部隊順利投入戰場,其所付代價之慘重,與對整個戰役之貢獻,實在不容忽視。該師直屬長官,陸軍訓練司令孫立人將軍把部分擄獲戰利品運至台灣展覽,宣傳國軍在此次戰役中大獲全勝的成果,藉以收奠定全國軍民反共復國之信心、以及增強台灣國際聲勢與視聽之宏效,就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此舉不但無可厚非,而且是值得肯定的。胡璉將軍稱之為「醜態」,實乃黃埔軍人慣常歧視「非嫡系」軍人的心理反應,不足為訓。

至於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司令官,則採取另外一種態度。他對於十二兵團的適時加入戰鬥是心存感激的。胡將軍在他手著《泛述古寧頭之戰》中記錄了二十二兵團李良榮司令官說的話﹕「…若無十二兵團之增援,則吾人的遭遇,誠有不可想像者。海島作戰,勝則滅敵,敗則被殲,吾人感激之不暇,何功可爭?」國防部戰史記載﹕「本作戰之統一指揮,靈活運用兵力,當屬致勝關鍵所在,而李良榮之清高風範,絕對服從之軍人本色,尤為令人欽敬。」第二零一師鄭果師長也曾在古寧頭大捷三十週年紀念文中寫道「戰時我高級長官親臨戰場,對鼓舞士氣,堅定戰志,影響甚大(李司令官均在一三二高地督戰)」。李將軍於戰後謙不居功,處處以友軍為先,其高風亮節,令同袍尊敬、為世人欽佩。胡璉將軍任中華民國駐越南大使時,曾於民國五十七年(一九六八)九月訪問星馬,他於返任之前特地專程來到怡保,由我陪同前往李良榮將軍墓前獻花悼念,緬懷逝者的節操與風範。

【原載《傳記文學》199810月第437號〈我所認識的李良榮將軍〉;200210月修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ourForc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