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台海戰役五十年記(1958-2008)

決勝千里神秘兵器:國軍八吋自走榴彈砲戰史 

 

圖:田立仁 

 

一、冷戰時期國共對抗的熱戰爆發

    同盟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消滅以德、日為首的軸心國勢力後,同盟國內部自己發生分裂,造成1945年到1991年長達近45年的美、蘇二元陣營對壘的國際格局。在此壁壘分明的國際「不親美、則親蘇」單調大環境下,「一個中國」認知下的毛澤東及蔣中正的國共統一之戰,也繼續在進行,1958年的823炮戰,便是在美蘇對抗最烈的初期發生,國共雙方均想有效運用各自「老大哥」的資源,以遂行其國家統一意志,是國共在砲戰期間耐人研究的關鍵點。 

    中蘇同盟關係下的中共主席毛澤東,早在1950328,就擬定「先打定海、後打金門」的戰略。因為浙江省外海各國軍駐守島嶼的海空軍基地,對中國第一商城上海威脅甚大,因此決定先逐各拔除浙省外海島嶼國軍。到韓戰結束後的1955年,共軍以其「蘇式解放軍」三軍近岸作戰優勢,逐次完成蕩平以舟山群島(含登步島)、大陳群島(含一江山)為主的兩大浙江外海國府海空基地的目標,國府在台的「美援中央軍」,一敗再敗。毛澤東及共軍受此浙江外島連串勝利鼓舞,以往對三棲渡海攻島能力之疑慮,遂告降低,認為美國不會因外島而援助國府打硬仗,遂進行第二階段:掃平福建省外島金門、馬祖國軍。同時也有藉此對蘇聯樹立「共產國際下的中國崛起」形象;及對國內強化毛澤東個人政治地位的附加價值。 

    19583月,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便已擬定7月或8月打金馬的方案,中共同時向蘇聯盟友請撥了大量作戰物資,但沒對蘇聯透漏詳細作戰目標。蘇聯誤以為毛澤東是在準備一舉攻佔台灣,這樣等於順便擴張蘇聯在西太平洋的出海口,便大方的全數撥付中共;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更於7月底密訪北京與毛澤東會晤,談中蘇建立聯合艦隊議題。但毛澤東卻成功的利用此會晤做宣傳,製造後來「中蘇共識打金門」的國際印象。也是因為塑造這個機會,共軍推遲了原定725砲擊金門的時間,以避免蘇聯過早介入決策。 

    毛澤東以「統一中國」為名義,讓蘇聯甘心移交大批現代化武器、政治上虛張中蘇聯盟聲勢的心理戰也完成,便進行拔除金馬的作戰。於是毛於818正式發布命令:「準備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23日,共軍對金門以奇襲砲戰方式,開啟194910月共軍「金門登陸戰」(古寧頭戰役)失敗後,第二次金門戰役的序幕。 

依照軍事邏輯,共軍砲打金門之後,將會視情況以三軍登陸、空降佔領金門,殲滅12萬金門國軍後,再過幾年準備,便發動最後階段:攻佔台灣,與國軍最後一決。但目前資料顯示,毛澤東發動砲戰的戰略目標,是政治性考慮大於軍事性考慮,砲擊金門後,有條件才佔領,總之,先打兩、三個月再說! 

    至於台美同盟關係下的蔣中正總統,823戰前,國軍對福建共軍的積極備戰,早有情資,但不能判定共軍是打金門,或是馬祖?甚至同時進攻金、馬?只能命各島積極構工儲囤備戰。砲戰開始後,蔣中正總統自知若聽從美軍顧問團之建議,撤離金馬守軍,軍事上除損兵折將、丟失國土外,將更喪失直接掩護台灣、或未來反攻大陸的金馬基地,以蔣中正總統對毛澤東交手的30年經驗,可能認為,到時候縱有美、蘇介入干涉,恐怕中共還是會遂行準備打台灣的第三階段,因此為了台灣民心士氣及國家安全,國軍必須堅守金門、馬祖。蔣總統更認為,如果國軍對中共採用持久戰,可能造成美、蘇於臺海直接意外衝突的附加效應,美軍若積極「抗俄」後,便是國軍退守台澎金馬九年後,配合美軍支援反攻、雪恥復國的起點。蔣總統在19581016第八次作戰會議上,即訓勉麾下將校貫徹統帥作戰命令,待機反攻:「爾等為余之學生,今日雖已為上將、中將,以年齡而言,應該較我更為進步;但事實上仍須我不時加以指導。須知權力即是責任,各將領應就其權力,完成應盡的責任,對於命令之貫徹,不可留距離。吾人忍辱九年,希望反攻復國,如今已有機兆,務需痛改積習」。 

    而國軍另一個獲益,倒與共軍向蘇聯請調武器一樣,便是空軍自美軍取得響尾蛇飛彈、裝甲兵獲得M42防空戰車、M24輕戰車;砲兵接收八吋榴彈砲、海軍加裝反音響(追音)魚雷干擾器等先進兵器,並促進台美基層官兵間的協防患難情感。 

     由此可知,八二三炮戰兩岸雖然不脫蘇聯及美國的政治干涉與軍事援助,但在第一線的運籌帷幄中,國共兩黨統帥根本只是將美蘇作為遂行其戰爭較量的後勤倉庫,而一切戰爭決策,仍呈現出蔣中正、毛澤東這兩位長期對手,在統帥意志及政略戰略上的主動較量。可說美、蘇兩位「老大哥」在這場國共軍政棋局中,遇到了棋高一著的蔣中正、毛澤東兩位「老江湖」,美、蘇竟被動的被他們視為「小兄弟」的兩岸「代理人」利用了一番。

 

二、轟雷計畫的「特種武器」

 

    八二三戰役初期,毛澤東因只是要用軍事上打金門為手段,取得國內外政治上的利益,因此實際佔領金門並非急事,共軍對金門遂採取「圍點打援」、「封鎖而不登陸」的戰術,先消耗金門國軍儲備及士氣,並打擊台灣來的增援力量,畢竟金門至少也有10萬大軍,國府空軍也始終保持空優,共軍便未在第一週猛轟後,就對金門發起登陸或空降奇襲。而是用至少三倍於國軍數量的各式火砲及充足的彈藥,自大陸三面長期封鎖金門。然後看戰況演變,再決定是否登陸。

    但與國共內戰不同的,是美國此時與中華民國是同盟關係,不像內戰當時對國府採袖手政策。而蔣總統對福建外島的重視程度及國軍運補金馬能力,也高於以往離台灣較遠的浙江省外島,國軍精神及物質戰力都有利於行持久戰。

果然戰爭爆發後十日內,美國便提供新穎武器並協助突破運補封鎖,共軍相機登陸金門的期待,可說開戰第一周後,即難以成真。

據當時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將軍的回憶,美軍開戰第一周抱持「戰爭一起,必須國軍先流血」的態度,不積極協助,國軍來自台灣的空軍、海軍、陸戰隊只能想盡一切補給方法,冒死對金門運送物資。但國府海軍的艦砲及金門陸軍火砲,均無法壓制共軍岸砲的數量優勢,金門國軍陷入補給危機。此間,派駐於金門戰地的美軍前線顧問,看到國軍陸海軍官兵在共軍密集彈幕砲擊海面、灘頭的沖天水柱間,艱苦掙扎搶運的鏡頭,對中華民國此一盟邦軍民,產生英雄相惜的同情,遂主動向美軍高層建議撥交更有效之陸軍兵器。於是美國國防部同意動用八吋自走榴彈砲給國軍反砲戰,打破共軍岸砲對國軍補給的封鎖。

此美方決策撥砲時點,本研究依史料判斷,應為八月底美軍決定中美海軍以「閃電計畫」突破共軍岸砲封鎖金門之時。因為195894的國軍第五次作戰會議中,蔣總統便已指示:「國防部第一重要事項,為八吋榴自走砲,必須於本()月十六日前,運達金門使用。」顯見在94前數日,國軍便知美方將提供國軍八吋自走榴彈砲。

    這批傳說多年的國軍美製「八吋自走榴彈砲」,便是M55自走砲,當時軍方電文中多稱為「特種武器」,以為保密

    M55M53是美軍大約同時期所發展的自走砲車其目的在於取代M40,冷戰時期北約組織(NATO)各國常有佈署,其中M53使用155公厘主砲,M55則使用203砲,每車砲彈基數20發,每發200以電動發射美軍通常稱203口徑砲為8吋砲,因此國軍也就延用這種說法。 

這批M55由國軍陸軍第一軍砲兵六○七營接用,國防部並調任砲校教官劉嶽陶為營長,官兵在台灣僅實施短期一周的熟悉訓練後,該營便分做兩梯次,自左營軍港由國府海軍「美字號」運輸艦(LSM)將M55運抵澎湖,完成第一段運輸。隨後該營在馬公港待機,九月十八日後,再由美海軍一萬噸的登陸船塢艦(LSD)及國府海軍「629支隊」合作,分兩梯次由澎湖運抵金門,將M55裝載於國軍海軍通用登陸艇(LCU)中,在國府戰艦護航下,駛抵金門守軍代號七號、八號、九號之灘頭搶灘登陸,每梯次運輸三輛M55上陸,兩梯次便共有六輛M55。另有M51保養救濟車一輛。

 

 

八二三砲戰運補記
作者:雷蒙
 
民國四十七年冬天,我服役海軍登陸艇隊「合茂登陸艇」,擔任航海士。艇長梁業全中尉是廣東人,艇副范震東准尉是河南人。
彼時中共砲管加長,金門與大二膽島皆在射程內,情勢危急;空軍運輸機,只能在料羅灣岸上低空投下運補物資;海則隔日以「中」、「美」字號登陸艇在料羅灣灘頭登陸,卸下補給品。
那時我方向美國琉球
軍方借得三門八吋自走砲,之前曾於左營港南碼頭登陸演練,總司令黎玉璽將軍親臨船上視察慰問,此情可感。另外,也曾於高雄港區碼頭和澎湖群島的良文操演。
同年底,有一天午後四時許,梁艇長命全艇人員,於甲板上緊急集合,轉達海軍總部命令-此次赴金門運送武器,務必群策群力,圓滿達成任務。隨後又通令全體書寫遺書三份,令文書上士妥存。
當日深夜,我們三艘合字號登陸艇,裝妥三門巨砲,各由一名美國陸軍軍士荷槍看守,砲車車斗之彈架裝有六顆彈頭;船停置於美海軍第七艦隊小艇母艦十七號艦塢中,於中美軍之艦隊護航下,航向料羅灣外海。晚風凜冽,夜黑風高,不見五指,風浪約七至八級,駛至離金門三浬處,三艘登陸艇便駛離該艦,朝向料羅灣。
深夜寂靜可怕,我在駕駛台舵房裡紀錄航泊日誌,帆纜上士沈聲操舵,輪機上士王新臣掌管車鐘,不時由傳聲筒中聽到梁艇長舵令及車鐘令,船以三車全速駛向灘頭。金門燈火管制,漆黑一片,灘頭三處定點亮著紅色電筒光,引導三艘船登陸,下錨登陸三分多鐘,便將砲車卸下,隨即起錨退灘。對岸砲火密集射來,即以蛇行航向,脫離敵瘋狂砲擊,約五十五分鐘後,三艘登陸艇駛入小艇母艦,航抵澎湖馬公時,已是拂曉時分。
成功完成運送巨砲任務後,三位登陸艇長榮獲總統召見,頒發雲麾勳章及奧美加錶,我們小兵也獲得記功獎勵。

 

   

此澎湖到金門之中美海軍合作運輸M55的第二段運輸行動,代號即為「轟雷計畫」。嚴格來說,「轟雷計畫」應屬「閃電計畫」的附屬計畫。

    尚待研究的,是這批M55到台灣以前的來歷,目前有兩種說法:坊間「傳說」,是這批M55是由美國國防部決定撥給國軍八吋榴砲後,沖繩美軍才運到台灣移交國軍;但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孔令晟將軍回憶錄稱,823砲戰爆發時,有一美軍陸戰隊M55自走砲連正在台灣南部支援軍事演習(按:似為中美海軍陸戰79開始訓練階段之「陸吼演習」),於是在台美軍便先行「借給」國軍送到金門應急運用。

  

 

 三、消失的砲兵六○七營與M55戰績

 

蔣總統雖希望九月十四日便將M55送抵金門,但因為海象、敵情、金門接收配套措施的考量,第一批三輛M55是九月十八日才運抵金門;第二批三輛M55九月二十一日運到。蔣總統對十八日起運十分關心,親自由高雄飛馬公督導裝載,船團出發後才飛回高雄,下榻西子灣行館(在今中山大學校內),但直到十九日凌晨零時五十分電報確認M55安抵金門後,才放心就寢,足見對該武器扭轉戰局的厚望。

 

據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回憶,每批M55深夜搶灘時,共軍均會猛烈轟擊,國軍也開砲還擊掩護。金門守軍則在沙灘鋪設鋼板,以利M55上岸,但仍感笨重牛步,而在砲火下顯得驚險萬分,但M55駛離海岸到公路後,因此前金門重要公路已改鋪混凝土,便成堅硬耐壓的高速通路,M55砲車一到水泥路上,便躍進如飛,迅速加入戰鬥,只是一百多發的奇襲射擊,眼看到敵岸上砲毀人亡,煙幕衝天。我軍官兵久處敵人彈幕壓抑,至此歡聲雷動」。

    國軍M55在實戰中,因為砲兵只有一周進行換裝訓練,嫺熟度上自然待加強,也遭遇有戰鬥損失 但是對激昂金門守軍士氣與震懾敵陣,發揮的功效甚大。可惜軍方目前記錄的M55參戰紀錄並不完整,僅知第一批三輛M55,九月二十六日開始使用,主要摧毀圍頭地區共軍砲陣地及工事,兩輛M55首次參與對圍頭區之砲戰,打到下午四時許,圍頭近海岸之共軍陣地火砲被迫倉皇後撤,M55遂延伸射程,火力追擊運動狀態中之共軍火砲,予以重創。第二批三輛M55,九月二十九日開始使用,主要打擊大嶝及蓮河共軍砲陣地及工事。每次反砲戰時,國軍通常僅出動兩輛M55打擊共軍,一輛M55則為預備用。有趣的是,兩批M55實際參戰日期都約在登陸日的八天後才參戰,無論是否是等待砲車陣地建成,而延後實戰,此記錄都與胡璉將軍登陸後立即作戰的紀錄不同。

共軍發現國軍巨砲上島後,不久也調來4門蘇製203公厘重砲,放列於蓮河陣地,開砲反制國軍。但927國軍砲兵六○七營第三梯次搶灘成功,又帶給金門6M2牽引式八吋榴彈砲,加上6M55,島上便有12門「八吋榴」。共軍長程重砲相對明顯不足,故到929日後,當面共砲已完全被國軍壓制。

毛澤東既然已取得政治利益,軍事上共軍又已無法以封鎖削弱並佔領金門,越玩越大的國共砲戰場面,逐漸不利於中共。因為美、蘇若因金門直接衝突,「金門戰場」將擴大成「華南戰場」,美、蘇勢力將藉此進入中國,國軍也可能因此在美國支援下,在大陸華南建立前進基地及復員地方政府,對中共政權統治現狀顯然不利,此迫使中共開始尋找下台階。

國軍砲兵六○七營的「特種武器」成功壓制共軍後,106日凌晨,中共便只好接連宣佈「暫時停火一周」、隨後又宣佈「暫時停火二周」與「單打雙不打」,利用間歇停火宣言,爭取進行陣地工事補強的時間,以減少共砲損失及衝突升級。

1974年,前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對其當年盟友中共發動砲戰的評語是:毛澤東「似乎一口咬的太大了些。美國人開始積極支援蔣介石,毛澤東的部隊在曠日持久的砲戰中,陷入了困境。

    這場國共之戰最後誰勝誰敗,赫魯雪夫的話,可視為最後客觀而公允的定論。

M55直到1959年初金門局勢較穩定後,才運回歸還美軍,但國府又換得36M2牽引式8吋榴彈砲,及2418M4火砲牽引車,便成立38吋榴彈營,每營編制為12門砲

戰後,因美國中情局及美軍情報單位,請國府國防部命令參戰國軍對這些美方武器的來龍去脈保密,故至今應尚有許多人健在的國軍砲兵六○七營官兵,便因軍人服從天職,成了「沉默英雄」。希望該營官兵在看完本文後,能打破半世紀的沉默,從歷史的中性觀點,留下M55為台海戰役貢獻的完整戰鬥紀錄。

 

中國時報

【林家群/綜合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1050202x112010082200159,00.html

 明天是八二三炮戰五十二周年紀念日,M55八吋自走榴加入戰局是扭轉八二三炮戰的主要關鍵,但這段歷史以前付之闕如,連在國軍歷史文物館展示的M55模型都錯了,讓當年參與M55接收訓練並實際參與炮戰的老兵杜松柏很難過,決定把八吋自走榴的真象說出來,為當年流血犧牲的弟兄爭口氣。

 杜松柏在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爆發時,在南投的陸軍六七砲兵營第一連擔任少尉。我方在炮戰開打後,向美方請求支援八吋自走榴,好不容易,美方同意將放在硫球的六門M55提供給我方。杜松柏所屬的第一連擴編要接收自走炮,準備在完成訓練後開拔到金門參戰。

美軍由屏東枋寮將六門M55送上岸,一路開到高雄市立棒球場讓我方操練,M55重五十噸,履帶比人還高,在棒球場內奔走,把球場蹂躪到不忍卒睹。約一周後完成訓練,人與砲車先到澎湖,準備搶灘登陸金門。    

六門自走炮分兩批運送,第一批三門成功搶上料羅灣。同樣趁夜色,但杜要上岸的第二批三門炮就沒那麼順利了,搶灘地點兩邊都是雷區,我方在海岸線清出一條路以綠燈標示安全區。共軍開始炮擊,打壞幾盞燈,加上海軍未到搶灘點就放人與車,以及美方事先將炮車上的夜視裝備拆掉了,第二門炮竟開進雷區而炸斷履帶動彈不得,只好連夜裝填沙包掩蓋以免共觀測員發現。

     炮戰初期,共軍四百多門炮布署在大小金門周邊,因我方炮兵只有一五五公厘以上口徑的炮能打到他們,共軍囂張地將炮放在海灘朝我方射擊。等八吋自走榴開砲射擊,圍頭等地的共軍炮陣地登時被消滅了。後來我方炮擊廈門造成共軍慘重傷亡時,竟謠傳「我方動用原子彈了」,八吋自走榴威力驚人可見一斑,而「大炮連」的聲名在金門不逕而走,官兵走路都有風。杜松柏說,M55把中共打得受不了,美國也有壓力,把六門自走砲要回去,但換得更多的開架式(以重車牽引的)的八吋榴炮及後來的二四榴炮。國軍歷史文物館也因杜伯伯的建議,重現八吋自走榴在八二三的歷史,模型也重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ourForc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