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的東南沿海軍事戰略與八二三砲戰

田立仁

 一、韓戰爆發後被動防禦國軍突擊時期

    時光回到1950年6月,此時中共建政並已席捲中國大陸萬里江山,在西南的西康戰役、東南沿海的海南島及舟山島戰役勝利後,更使國府只剩下台澎金馬及大陳列島。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已成定局。依照1950328日 毛澤東「先打定海,再打金門」的命令,可以推定在舟山定海戰役結束的19506月,共軍正調集第三野戰軍的主力南下福建,準備在一年內進行「第二次金門登陸戰」。

    不過隨著1950年625日南北韓開戰,中共「抗美援朝」方針的確定,及美國在兩天後宣布派遣美國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以及向台灣派駐美空軍。戰爭重心往北轉移到中國東北、北韓,東南沿海的第二次金門登陸戰被迫延遲實施。共軍華東軍區曾約於19526月考慮續行攻占東南沿海島嶼,並制定攻佔大陳列島作戰計劃。但北京高層認為中美已在朝鮮戰場交戰,如共軍主動在東南沿海開闢第二戰場,美軍肯定會介入,易使共軍陷入南北兩線作戰,故仍決定延後到韓戰結束後再議。

    但國軍在韓戰期間,不僅得到第一批美援物資,並取得整軍經武時間,甚至在美國西方公司支援並配合聯合國軍韓戰戰場需求的巧合下,於1952年10月突襲福建南日島、19531月突襲福建湄洲島、7月更大規模以空降及兩棲突襲方式攻擊福建東山島。從北京的眼光看來,共軍因為韓戰無法開闢南北兩線作戰,反而給美國在北方朝鮮半島外,支援國軍主動進攻福建的機會,變成美國在中國南方開闢了第二戰場,對中共東南沿海地區安全構成直接威脅。因此當1953727日韓戰簽署停戰協定後,自然會將戰略重心又移回到東南沿海,以防止國府和美軍的威脅。

 

二、韓戰停戰後主動攻占浙江外島時期

    1953年7月韓戰停戰以后,共軍的戰略重心逐步向東南方向轉移,加強東南沿海的軍事部署,並把目標先指向浙江外海的大陳列島。

    1954年春季中共空軍在浙江沿海實施「力量前伸」戰略,與國軍空軍開始爭奪制空權﹔海軍則主動出擊浙江海域,展開「春汛護漁作戰」,海空軍均取得一定戰果。不過6月23日國軍海軍攔截蘇聯商船「陶普斯號」並連人帶船押往台灣,此事件使駐華蘇聯顧問提出了請求共軍加強海上護航的要求,這使中共意識到浙江、福建等國府據守外島上的國軍海空軍基地若不拔除,不僅會有礙中共船隻海運的安全、沿海縣市經常容易陷入被動遇襲,更會影響中共和共產友邦的關係。因此在711日,中共中央軍委同意開始先實施浙江沿海島嶼作戰方案,毛澤東當日即予以批准。713日,又責成總參作戰部擬訂護航和保衛中共領海領空的作戰計劃。至此時共軍因東南沿海海空軍需時準備,故軍事行動和計劃基本上仍是防御性的,維護東南沿海安全是作戰的主要目的。

    隨後,國府和美國正洽談中美(台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消息曝光,中共對於協防範圍是否包括國軍駐守的外島有所擔心,因為如果協防條約包括這些外島,則等於在美國協防甚至直接將美軍駐紮外島下,共軍將更難剪除這些國軍前進突襲的基地。北京甚至猜測美台協防條約範圍有可能將封鎖大陸的範圍往南擴大到廣東沿海及東京灣地區。

    北京因此決定在美台簽約前,應盡量減少條約可能涵蓋的島嶼。最終於7月形成了奪取東南沿海島嶼的戰略方針,即「從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島進攻」的戰略。

    9月3日,共軍對金門發動「九三砲戰」,塑造可能先攻金門的戰略之霧,1111日,共軍總參謀長粟裕在給華東軍區的命令中,指示有關部隊須準備積極作戰,以迫使美台條約不能適用於大陸蔣佔島嶼。1130日,解放軍總參謀部下達作戰命令,決定盡早攻佔浙江沿海島嶼,主要是為了防止美台條約包括大陸的沿海島嶼。1954123日國府與美國正式簽定「中美(台美)防禦條約」,但共軍華東軍區仍按計劃上報「關於進攻一江山作戰計劃方案」。在北京批准攻佔一江山島過程中,北京並沒有因為美台簽約而改變戰略指導方針,實際上美台簽約反而強化了解放軍攻佔一江山島及進圖大陳島的決心。

      1955年1月18日,共軍向大陳列島外圍的國軍據點一江山島發動陸海空三棲作戰,由於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屏障,共軍佔領一江山後,大陳島直接暴露在共軍三軍火炮射程內,國軍在美軍不協防外島下,防守大陳相對困難。19552月國府撤守大陳,至此共軍攻占國府浙江外島的第一階段戰略目標完成。

 

三、 共軍續攻福建外島及金馬目標的轉換      

    共軍依照「從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島進攻」戰略,於蕩平浙江外海後,續準備「1956年底解放馬祖、1957年底解放金門」。最早執行戰略規劃的是共軍總參謀長粟裕,目前推斷粟裕計畫先打馬祖,再打金門 ,是之前「先打一江山、再打大陳」戰略的複製及上述奪島戰略的續行,因為奪島戰略其中一條為「由小到大」,先打較小的島嶼:馬祖國軍僅四、五千人,比金門號稱十萬國軍容易攻擊,且攻下馬祖後,金門國軍受到震懾,也有可能在各方壓力下像大陳一般棄守回台,提早完成共軍第二階段攻占金馬的作戰目標。

    1955年下半年開始,將作戰物資及部隊開始向南方福建省沿海及金馬當面集中,因為對金馬作戰更靠近台澎及美軍駐台基地,且金馬有國軍十一萬人,作戰強度比浙江外島高,中共海空軍也需準備防禦國軍對江蘇、浙江和山東沿海的轟炸,甚至可能有將駐台美軍以海空攻擊福建沿海的可能性納入,因此共軍此一階段作戰準備期間長達2年以上。尤其鷹廈鐵路的貫通及修建多座機場等大型工程,本身即須要時間。

    1957年6月24日傍晚,廈門共砲突襲國軍小金門及金西部分砲兵陣地,此即「六二四砲戰」,此砲戰規模雖小,但可視為共軍砲兵開始以小型實戰操練部隊的舉動,故六二四砲戰實可說是一年後八二三砲戰的預演。此戰役的動機應和九三砲戰一樣原本應是共軍攻馬祖前的佯動。但自1957年開始,隨著北京方面的軍事自信增加以及軍內國防部意見的抬頭,總參謀部「先馬後金」的戰略逐漸失勢,最終變為「先打金門」的戰略。故共軍1958年的軍事行動有兩個重點:一是空軍推進福建爭制空權,二是炮擊金門。

    至1957年11月,福建已興建完畢7個機場,密度之高為全國第二,以利共軍空軍隨時可進駐福建作戰。19582月,駐朝鮮戰場的中共志願軍也自北韓分三批返回中國,以增援大軍雲集福建。          

    不過,北京顯然對美國介入金馬作戰並導致戰場擴大有較大的顧忌,因此一直在等待最佳的開戰時機,這個機會終於在1958年5月中東黎巴嫩發生源於宗教和政治分歧的內戰,和714日伊拉克也爆發革命推翻親英政府後,美國為維持西方國家在中東的石油供應安全,被迫於715日,派兵在黎巴嫩登陸。

    美國7月15日一宣布出兵黎巴嫩,718日,中共中央軍委便決定空軍緊急進駐福建並炮擊封鎖金門。27日,共軍空軍航空兵第一批入閩部隊第1師第1團和第18師第54團,分別推前佈署到福建連城和粵東汕頭機場。這個準備讓美國陷入東方西方兩個戰線的舉措,除了出於趁美國台海軍事干涉能力減弱的動機外,也頗有對美國在韓戰期間讓中共陷入南北兩個戰場的「禮尚往來」意味。

    隨後,毛澤東在外交上出了奇招:北京以「中蘇共軍事合作出現分歧」為理由,促使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於7月31日到83日緊急訪問北京。毛澤東巧妙的利用了這次中蘇峰會,給美國人造成「中共在福建大舉增兵及空戰,肯定有蘇聯暗中支持」的假象,無疑又使美軍介入金門戰役的強度受到影響。

    到8月上旬,美國派赴黎巴嫩兵力已達4.8萬人。美國海軍第6艦隊也調到地中海東部,其中有50餘艘軍艦集中在黎巴嫩沿海。但地球的另一頭,中共到813日時,其空軍於福建一線機場已部署6個殲擊機團,連同在二線和待機位置的部隊共17個團,有殲擊機520餘架。共軍認為在飛機的數量上已足以壓制國軍空軍的進攻。且727日至822日,國共在福建空戰四次,中共稱擊落國軍戰機4架,擊傷5架,共軍空軍僅被擊落1架。北京擔心的中等以上規模的國共空戰和國軍轟炸沿海城市的情況也並未發生,美軍亦無介入跡象。凡此種種外交、軍事、國際局勢皆有利於中共的狀態下,毛澤東於818日凌晨1點提出準備炮擊金門,並說明作戰目的是「直接對蔣,間接對美」。

    所謂「直接對蔣」包括炮擊和封鎖金門,爭奪金馬海權空權並打擊國軍士氣,希望逼迫國府如1955年大陳撤退那樣,自行棄守金門,如國軍仍堅守,則是否發起登陸作戰要「相機行事」。而所謂「間接對美」就是通過作戰偵查美國為國府協防金馬的底線,是否軍事介入。

    1958年8月23日,金門砲戰開始。

 

四、 絞索政略中止東南軍略

     不過,823戰役結束後,共軍以攻佔福建外島為目的的作戰方式就中止了,此主要因毛澤東約1957年時,就已把金馬戰役拉到中美台三邊政治情勢考慮有關:毛澤東認為,憑當時中國的軍力,攻佔閩浙外島雖有餘力,但渡台海攻佔台灣需要準備時間,甚至最終要依靠國際政治外交角力來解決,如果國軍完全撤出海峽以西,則未來要在海峽以東找個問題點,製造國際交涉局面,在當時就會有所困難,反而造成劃海峽分治後,地理上完全分離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狀態,而且如將當時占三分之一以上數量的十一萬國軍殲滅於金馬,此一連續閩浙慘重敗績,可能動搖蔣中正總統在台的統治,給予外國勢力顛覆國府的割據機會,則中共面對的台灣問題及共軍渡海準備必將更複雜,因此須預防島嶼軍事上的勝利可能造成日後中美及兩岸政治上的不利。

    二是823開始後,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協防金馬,但提供國軍新銳武器等於間接協防金馬,加上國府和大陳時期不同,並無棄守打算。共軍雖不是沒有近海三棲登陸金門的能力,但台美合作及國軍的戰鬥意志,顯然會使共軍的「第二次金門登陸戰」付出較大代價,並戰場可能擴大波及沿海城市。

    三是共軍內部因國防部和總參謀部意見不合,導致共軍竟在砲戰開始一周後的8月底,陣前換將,撤換了總參謀長粟裕,北京自然不免也需分神注意軍中的反應。

    因此9月3日,北京因政略考量,即改採「長時間內不在金門、馬祖登陸作戰,不升高當前作戰的規模和強度」的決定。加上96日美國因中東及台海難以兼顧,也回應同意重啟秘密的中美大使級會談管道,這剛好符合毛澤東在金門軍事陷入僵局前,一個改用外交解決兩岸問題的機會。於是98日毛澤東就提出將以金馬為對美國「絞索政策」棋子的新政略說法,認為不占領金馬,可使中共在兩岸關係上具有套住美方的主動權:「中國領土的臺灣、黎巴嫩以及所有在外國的軍事基地,都是套在美帝國主義脖子上的絞索。不是別人,而是美國人自己製造這種絞索,並把它套在自己脖子上,而且把絞索的另一端交給了中國人民、阿拉伯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和平反侵略的人民。美國侵略者在這些地方停留得越久,套在他們脖子上的絞索就將越緊。」

    9月15日,當海峽兩岸官兵還在砲戰中時,在地球西方,第74次中共和美國的「大使級會談」便在華沙梅希里維茨基宮復會。此後,北京對台、澎、金、馬改採「政略優先、一體解決」政策,此後對金馬的作戰(例如後來1960年的「六一九砲戰」),就變成政治進展需求下打打談談的配角。意味著共軍自1950年起以實際攻佔東南沿海國府島嶼為主要目的的軍事戰略之階段性中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mourForc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